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乡村振兴工作经验与思考
生命科学学院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和人才优势,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成效良好。
一、结对帮扶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该校聚焦结对帮扶县经济和富民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探索 “高校+涉农企业+政府+基地+农户”的政产学研用服务新农村建设之路,打造了一批“高校专家+涉农企业家+乡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专家团队和研究队伍,推动产学研基地和实体项目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示范带动、孵化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延安大学食用菌栽培及产业化等产学研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建成后,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推动宜川县产业创新、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新的动力,让企业及贫困户在实体项目的实施中受益。无偿转让专利4项,带动贫困户145户。
二是精准科技帮扶。充分发挥延安大学食用菌等科技资源及宜川县新扬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的食用菌栽培实体优势,开展专题讲座、技术服务、科技培训及其他社会服务,有针对性的解决企业及贫困户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先后设立校级产学研科技扶贫专项项目5项,精准对标食用菌新品种种植、果树科技栽培管理等宜川县主要创收产业,选派骨干教师、科技专家200余人次,举办教育培训会、现场技术讲座等50余场次,培训各类人员2000余人次,发放资料1000余册,有效提高了食用菌、草莓、果梨等产量。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学校深入挖掘结对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先进人物,讲好学校扶贫故事,在CCTV农业频道、陕西日报、延安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闫岩》《小蘑菇撑起革命圣地延安致富伞》学校结对帮扶成果10余次,“陕北地区菌草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科研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营造了浓厚的科技结对帮扶氛围,凝聚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一是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的社会服务工作尚未纳入学校考核范围;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
2.解决对策。一是考虑将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的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院年底考核范围;二是支持创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形成科技产业创业链,协助企业和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开展产业链推广,促进科技要素带动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该学院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工作开展。
一是进一步推动延安大学食用菌栽培及产业化实体项目建设,通过对延安地区的食药用菌资源进行调查,继续开展林下栽培灵芝、香菇等食药用菌技术研究与推广,着力打造延安食用菌品牌特色。
二是继续协助企业及合作社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指导企业开展相关科研及知识产权开发工作,结合乡村振兴开展相关技术指导与培训。
三是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服务队”作用,帮助企业和农户提升种植和管理、运营水平,尤其是积极完善星创天地平台建设,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型企业。